在胶片中瞥见那个时代
6月9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开幕。作为2017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之一, 展览精选了高帆、牛畏予摄影艺术生涯各时期代表性的作品一百余件。展览分“他从太行来——高帆战争时期摄影”“平生只负云山梦——高帆新中国时期摄影”“女性风华——牛畏予女性题材摄影”“时代风貌——牛畏予肖像题材摄影”“边疆山河——牛畏予边疆题材摄影”5个部分。牛畏予和高帆的首次个人影展分别于1988年3月8日和1999年8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两次展览也是他们摄影生涯中惟一在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时隔数十载,再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高帆、牛畏予伉俪的摄影回顾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1942年,太行山区涉县人民送郎参军 高帆 摄
机枪阵地,解放战争时期 高帆 摄
进入北平城1949年2月3日,北京 高帆 摄
画家蒋兆和 牛畏予 摄
马思聪和夫人 牛畏予 摄
裕容龄 牛畏予 摄
一瞬永恒。
这是摄影的价值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从那些胶片中,我们得以瞥见那个时代,追忆那些过往,怀望人和事。
高帆、牛畏予伉俪所从事的摄影艺术是他们人生的事业。他们在抗战年代参加革命,用摄影实现他们救国救民的理想。通过摄影,记录了那烽火年代,摄影也塑造了他们的人生。
正如成仿吾先生在高帆延安陕北公学纪念本上的留言:“前进,中国的青年。” 高帆、牛畏予用摄影传达出奋发昂扬的精神和饱含生命观照的人生状态,他们是在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年代里觉醒和战斗的一代。他们的摄影实践参与书写了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的中国摄影史,为我们部分地展现了自20世纪3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中国摄影状貌。它们不同于民国时期的摄影审美,也异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将摄影纳入艺术领域的学术探讨。他们的摄影的关键词是:民族、国家、人民,他们所从事的摄影生涯是其人生的最好注脚。
高帆、牛畏予是20世纪重要的摄影家。他们参与构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摄影的视觉图像和美学系统,展现了摄影家镜头下的社会生活和个性表达。两位摄影家有几点共通之处,他们投身摄影是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他们对于普通的民众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则在于高帆、牛畏予的摄影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间节点中发挥作用并且被关注,其摄影面向的现实境遇是有差别的,高帆的摄影成就集中体现于战地摄影,当然,其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东欧人物肖像,也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趣味。牛畏予的摄影实践则着重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新华社摄影组执行拍摄任务时展现出的女性特质和个性倾向。高帆摄影中充满着宏大叙事带来的史诗般的崇高感,牛畏予摄影中则饱含着女性的柔情、细腻和包容。
高帆拍摄的为人所熟知的《定陶战役》《临汾战役》《北平入城式》和《毛主席在西苑机场》等系列影像,从战斗前线、入城盛典到领导人重要活动,这些历史现场或仪式活动的记录,仰赖于摄影得以成为记忆的载体,而被后来者观看和研究,营造出另一番超越现实的意象世界。对于战争时期的摄影,更应看到这些摄影作品在当时能够产生的鼓舞和改变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深度和感召力,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写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越。在新闻现场拍摄环境肖像,是牛畏予摄影生涯的主要特点。牛畏予所拍摄的《华罗庚》是新中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像摄影作品。她所拍摄的文艺界名家摄影,成为我们当下以及未来欣赏和研究的重要艺术文献。
牛畏予和高帆分别于1988年和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也是他们各自摄影生涯中惟一的摄影展览。此次“光影人生——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是2017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之一, 展览精选了高帆、牛畏予摄影艺术生涯各时期代表性的作品一百余件,全面呈现高帆、牛畏予从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时期的赤诚的艺术情怀。这将是一次艺术的巡礼,也是一场人生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