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祖光在纪录片《有个学校叫南开》新闻发布会上谈编创过程。
正是这种以做学问的心态拍摄纪录片的态度,给观众立体化、动态化、电影化的多维度心灵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个学校叫南开》中,导演祖光延用了拍摄《五大道》时采用的“麻花结构”的叙事方式,借南开校史讲百年中国、近代天津的历史。“我们通过天津城市命运的变迁来展现它在当时如何引领风气之先;把严修、张伯苓的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讲,立体化呈现当时的文化时空。我们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每一集都以动态化的影像语言,把几条叙事线索‘拧’在一起,这种‘麻花结构’的叙事方法尤其适合人文历史纪录片——把复杂的思想、复杂历史背景,大题材、大制作,多线索,多条故事线,像拧麻花一样形成完整的叙事链条。”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梁红在该片研讨会上表示,“我觉得祖老师的这个作品,既达到了影像品质的职业高度,又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它是有灵魂的。”
记者了解到,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有两位历史见证人相继离世,对此,导演祖光呼吁口述历史的重要性。“随着一代一代人相继逝世,他们带走了历史的秘密。今天的口述历史对未来的价值不可估量,因此,口述历史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纪录片《有个学校叫南开》速览:
全片分为六集,每集50分钟,共300分钟。
第一集《寻路》、第二集《私立》、第三集《青春》
第四集《风波》、第五集《南迁》、第六集《归来》
第一集《寻路》
严修与张伯苓,旧新两代知识分子,在国家患难、民族危亡之秋,共同选择了教育救国之路。他们从一座私塾“严馆”办新学开始,考察了日本和欧美教育,进而创办了全新的南开学校。由此,展开了国家命运、学校命运、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传奇故事。
第二集《私立》
南开,难开。时局动荡、军阀混战、日本侵华,一所私立学校的发展举步维艰。然而,南开却愈挫愈奋,越难越开。以“盗泉之水可以濯足”的观点,抛开资金来源之争,逆势而上,相继建立了中学、大学、女中、小学,形成了系列学校,成为上世纪前半页的中国教育传奇。
第三集《青春》
南开学校汇聚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众多革命青年和精英学子,是新思想的传播地。是南开的师生把话剧传播到中国北方,是南开的学子传递了“五四”的火炬,是南开“三点半”开创了中国学校体育课的先河,青年学子在南开放飞火热的青春,南开也给了他们学养和德养,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第四集《风波》
南开又起风波,大学创办了,但教育之路应如何走,是照搬西方,还是另辟蹊径?一篇《轮回教育》在南开大学校园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张伯苓痛定思痛,响亮地提出“知中国”、“服务中国”的教育宗旨,如同在近代中国晦暗的日子里,高擎起一盏教育救国的明灯,闯出了一条“本土化、中国化”的教育之路。
第五集《南迁》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天津南开被日军炸毁,张伯苓校长的儿子喋血沙场。南开背负国恨家仇一路南迁,“重庆南开”、“西南联大”、“自贡曙光”相继成立,南开在祖国的大西南延续着教育的血脉。在抗日战争中,南开没有出过一个汉奸;在烽火硝烟中,南开依然为国家培养着一批批栋梁之才。
第六集《归来》
新中国为南开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周恩来阔别30年回母校,说出了感人的名言。毛泽东视察南开大学,鼓舞了全校师生。海归教授投身“两弹”科研为国捐躯;中年学者重走何廉之路;龙舟队小伙子勇夺“世界名校赛”亚军;话剧社学生再次演绎百年名剧《一元钱》;一代代南开学子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爱国、报国,不忘初心,继续追寻着渴望百年的强国梦想。
百年南开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应该怎样传递薪火,传播什么样的人生观;教育的目光不应仅仅是校园,更应该是社会、是祖国、是未来。
http://www.cnr.cn/tj/jrtj/20171214/t20171214_5240623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