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动物园里的黑猩猩。KEYSTONE
150年前在瑞士巴塞尔动物园初建之时,“异国物种”要占大多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动物)需求为导向的饲养方式变得越来越普遍,直至提出“保障灵长目动物基本权利”的动议作为最高潮出现。饲养猩猩的方式在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很大的变化。
两只黑猩猩坐在小桌旁用勺子喝汤:这些“Max和Moritz”的照片在30年代时造成很大轰动。
这两只黑猩猩“Max和Moritz”是巴塞尔动物园最早的类人猿。 ZOO BASEL, POSTKARTE
当时的主饲养员Carl Stemmler曾这样说起“他的”动物:“Max 3天就学会了像模像样地用勺子吃饭。而Moritz则用了一个月才懂得要用手拿勺子。”
以当今视角来看,这似乎有些奇怪,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对类人猿进行“教育”、让它们“成人”的做法都很普遍。
历史学家Jennifer Degen说:“一般来说,没有妈妈的小猩猩会被送到动物园。它的饲养员会想,要教它点儿什么东西呢。”
这也是因为要“控制”动物:“人们意识到,当猩猩长大后会变的危险。所以养育的基本原则还是要维持等级制”。
其中比较典型的轶事是:据饲养员Carl Stemmler自述,他在教“Max和Moritz”下树时,会用弹弓打它们的屁股:“猩猩哇哇大叫,像着了魔一样从树上冲下来,闪电一样快。”
是戈马(Goma)的诞生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1959年巴塞尔动物园再次轰动世界:在欧洲的动物园里,首次降生了大猩猩小公主。
当时的巴塞尔动物园园长Ernst Lang抱着大猩猩幼崽戈马:繁育的成功引发了畜牧学的思想转变。 KEYSTONE / PHOTOPRESS-ARCHIV
“二战后动物园由一个休闲的公园转变为具有科研性质的企业,其自我认知发生了转变。动物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Degen说。只有动物在动物园里过得好,繁育工作才能取得更大成功。由此那些“拟人化”的训练才宣告终结。这样的转变也体现在为动物们修建的现代化设施上,人们开始更多地以为动物营造自然的生存环境为导向。
当时的“瑞士影像周刊”(Schweizer Filmwochenschau)报道:“巴塞尔动物园发生大变革:一位勇于进取的园长建起了一座巨大的猩猩馆,他骄傲地称之为当今欧洲最现代化、最先进的。”
当时的许多动物园也开始了类似的改革。虽然说在猩猩饲养方面巴塞尔动物园处于领先地位,著名的动物学家、动物摄影师Jörg Hess表示:其他动物园如苏黎世动物园,他们的动物饲养方式也是很现代化的、处于同等地位。
但在另一点上,巴塞尔无疑又大大领先一步:2022年该州提出了“保障灵长类动物基本权利”的动议。
虽然选民们坚决拒绝了该动议,但其深入讨论的核心还是集中在巴塞尔动物园的猿猴饲养方式上。
如今巴塞尔动物园的管理者Adrian Baumeyer表示,类人猿们生活得很好。“如果我们把人类的基本权利强加于动物,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了人类的社会结构之下,行不通的。更重要的还是要维护现行严格的动物保护法”。
再过几十年,当我们回顾现在的猿猴饲养方式时,会不会和我们现在看待当初一样,觉得不可思议?面对这样的问题,Baumeyer给出了否定答案:“我觉得不会,至少不会觉得那么离谱。因为当时人们就像处于‘黑暗’之中,站在笼子前最先要问的是,猴子到底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