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说到戏剧的起源就要从古时代人们的生活说起,原始社会的文明在不断的进步,有一句话是这样说:“人生就是一场戏剧”。每个原始民族都不会与戏剧彻底绝缘,多多少少有些联系。它们出现的时间或早或晚,因为每个时代的不同个性从而对戏剧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能歌善舞巫觋
电视剧里大家经常看到原始民族他们有自己的图腾,而这些图腾便是他们的信仰。一年中总要举行几场图腾的祭祀礼仪,而举行礼仪就需要有“主持人”。起先是每个部落的领袖来担任这一职务,渐渐的出现了专门从事这一职务的“巫觋”我们称这种人为“巫祝”(巫觋也就是所谓的巫师,女为巫,男为觋)。巫祝担任着人和神沟通的重任,对当时人们来说巫祝是与“神”沟通的桥梁,(我们拿“巫”来分析,上面一个横相当于天,下面一个横相当地,中间两人也就是“巫”与“觋”,两人之间又有着连接天地一条竖线,这就好比天地是一座电台时刻发出无线电波,能不能收到来自电台 的消息取决于中间的人如何接收)中国社会进步之后,图腾祭祀活动也越来越被重视,巫祝当时的地位也大大提升。
巫觋不仅仅只会祭祀,他们往往都是能歌善舞之辈。(从电视剧里我们会看到巫觋们祭祀时候会跳奇怪的舞蹈)巫觋们在祭祀的时候都会身穿专门的服装,这种装扮虽然很奇异,但是明确的装扮者和装扮对象关系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巫觋祭祀活动正是戏曲萌芽的起源。一般担任祭祀活动的巫觋都从衣着、行为上把自己装扮成神的“线人”从而更好的接收神的旨意。原始部落的人就把这种扮演者当作神的代言人,向他传达自己的意愿,然后由他再把消息传输给神这就是戏曲萌芽的所在。无论是原始的歌舞还是对图腾的信仰崇拜与巫觋祭祀活动都是不可分割的,不管是模拟”神“的形态还是巫觋奇异的服装都会伴随特有的歌舞。我个人感觉装扮比歌舞更为重要,在化身表演中装扮是表演的根基,可以这样理解,没有音乐的舞蹈你还会喜欢看,但是没有舞蹈的音乐难免会让你感到无趣。戏曲中可以不说话也可以没有歌曲,但是一定要有穿着奇异服装的舞蹈,这样才能冲击人的视觉,让人有继续欣赏的兴趣。目前的中国喜剧“载歌载舞”它的载体也是装扮,换句话说装扮可以让你身临其境,如果单单穿着普通的衣服,这样看着也平淡无味。
在中国古代,这种祭祀礼仪并没有向艺术领域迈出较大的发展。反而长时间固守成规,强制的形成了一种生活状态。中国古代的祭祀礼仪偏离了艺术的走向,扮演、祈福、信仰的背后都绑上了利益的筹码。种种因素迫使出现了虚假的祭祀状态,也让富有意义的祭祀礼仪走向了邪祟迷信。曾经那种“载歌载舞”的神秘典礼,失去了它本来的“味道”
变味的祭祀演变成生活礼仪
希腊时期,农村的祭祀典礼中酒神祭典被搬上了雅典主城,还添加了一些与传统礼仪截然不同的戏剧表演。经过多次的变革,希腊的完整戏剧就此形成。比起以前那种跪倒在祭祀附近祈求诸神祝福,原始社会的人民社会心理上得到了舒缓,他们更愿意通过戏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希腊戏剧形成的同时中国儒学宗师孔子诞生了。他努力维持从祭祀礼仪演变而来的《周礼》,也对这些流传下来的礼仪进行了宣传和改造。他在礼乐已经崩坏的局面下尽心尽力的用“仁”来解释它,希望人们在生活中可以用到。在孔子这一主张下,戏曲的发展没有走向艺术反而掺进了生活中。
公元前5世纪被称为人类的“中轴时代”这一时代出现了大量的文人,如:中国儒家宗师——孔子、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古印度——释迦牟尼。
中国古代的凡俗礼节是现代人想象不到的。比如婚礼、丧事、家中来客、酒桌上、朝廷上、朋友相见等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礼节。这些礼节在当时十分的严谨,什么场合适合穿什么样的衣着用什么样的礼术,半点不能含糊,有些礼节至今为止都在延行。在这些礼节中还有特定的歌舞演奏,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音乐,婚礼要喜庆,丧礼要悲伤。所以古时代就有了官员之间等级不同相处礼节不同的局面,下官遇大官都为恭敬,路上遇到更是要停下避让,古时的皇宫之中更是有教授礼节的老师。
这些条条例例彻底的把礼节融入生活,舞蹈有规范,音乐有规范,即是生活又是像是演戏,就这样古人把戏剧演进了生活。几年后,这种严谨的礼仪慢慢的松懈,伴随这种礼节的慢慢松懈,戏剧性因素逐渐的靠拢向着艺术转变。过程中被中国古代的文人发现,他们把这些因素统称为“戏曲”。但是又因为之前礼节融入生活的影响,他们更喜欢用戏剧来比喻生活(这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生活戏剧化)。基本把戏剧等同于生活。
苏轼的《古意》 :等到戏剧谁能先,我笑谓翁儿更贤。
白居易的《长恨歌》:曲罢曾教善才服,状成没被秋娘护。
韩淲的《白日偶无客青山长对门》:人生等戏剧,衮衮徒区区。
在戏剧正式形成后,这种把生活等同于戏剧的思想严重的破坏了戏剧发展的格局。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戏剧只在婚礼、丧礼、节日、宴席上供人欣赏,古人把戏剧当成戏剧化的生活随意观看,这与西方时期人们看戏剧把自己带入剧中体会感想有着很大区别。在中国人看来,人生就是一场大型的戏剧,而世界就是戏剧演出的舞台,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演着自己的人生。
千辛万苦发展戏剧
在儒家孔子极力的扶持下,姗姗来迟得到戏剧终于形成了。儒家的观念提倡人情感上的满足,这也在儒家昌盛的时期大大扶持了抒情类戏剧的艺术发展,中国抒情诗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靡。当时坚守儒家道统的人也会来看戏写戏,我个人觉得观赏自己写出来的戏剧会有前所无有的光荣感。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古人的思想比较顽固不化。那些儒家大师,总是与戏剧保存着一定的距离,写戏剧上更是严格按照儒家的观点,绝不越雷池一步,被限制的戏剧往往无法超越自己,所以很少会出现巅峰作品。
根据相关的记载,孔子曾经对舞刀弄枪的“武戏”表示极为反对,后来因为各种因素把这件事情弄得复杂化,但是可以看出孔子还是比较坚持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戏剧。宋朝的朱熹也曾经对傀儡戏表示不满。
朱熹曾写过《郡守朱子谕》:”约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敛掠财物,装弄傀儡”。
元朝时期中国戏剧成熟起来,也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戏剧类型——元杂剧。被元代的人和散曲统称为“北曲”,也被称为“北杂剧”是元代演唱的重要传统戏曲,它在当时不仅仅风靡全国还流传下来大量的剧本文献,它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的形式在剧本、腔调、衣着、文学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着前面朝代各种与戏剧所联系的因素不断的艺术化发展,为元杂剧提供了很多经验。上至皇宫官员,下至民间平民,都喜爱这种富有艺术的元杂剧,当时的元杂剧也成为元朝人消遣娱乐的习惯。元朝时期有很多聪明的商贾,一部戏剧的风靡必将引起商贾投资的眼光,元杂剧的演出也逐渐带有商业化的气息。(就好比你进剧院看戏剧,需要花钱买门票一样。)
而令元杂剧火起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的剧本的作者大多是一些隐藏在百姓之间的文人作家,或者是怀才不遇的才子与有文采民间大家,他们经常接触老百姓更能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写的剧本更为生动形象,也更受老百姓的追捧。
总结:
从原始时代由于人们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了对某些生物事物的崇拜。每个部落取其自己最崇拜的“物”作为部落标志性的图腾,渐渐发展为对图腾的信仰,从而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而这些活动中巫觋担任重要职务,沟通天地与自己信仰的神交流祈福,过程中不乏起歌载舞。这种方式广为流传以至于到了孔子时期,被孔子以儒家的思想大力扶持从祭祀礼节中演变下来的“周礼”。从严厉到松懈,戏剧在民间较为流传,但是儒家大师就算写剧本也会坚守自己的“道”。几经波折的戏剧在元朝正式形成,也是当时最为风靡的戏剧。
探究有感:
一部戏剧,一场历史。在我看来戏剧是文化艺术的体现,每部戏剧中都蕴藏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和一些地方风俗等信息,历史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知识,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捕捉。从原始歌舞中寻找戏剧的美,随着它的演变来捕捉戏剧的起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